其三:盡管公務員淘汰制不是沒有法律依據,但在治理公務員的問題上,我國一些地方,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少地方,即使公務員犯了錯誤,引起了群眾反對,也只是從一個工作崗位調到另一個工作崗位,而且很多時候還是平調,更有甚者,有的人還把這種平調當作對公務員的處罰。另外,隨著一些地方公務員辭職可以獲得補償與獎勵等政策的出臺,更加刺激了公務員考試的升溫。試想,在公務員較之某些職業具有如此諸多優勢與實惠的背景之下,誰還愿意一走出大學之門就去創業?公務員的權利大,“油水”多,而且可以光宗耀祖,怎能不讓人羨慕與眼紅?
盡管誰都知道工作穩定、福利好是“公仆”崗位炙手可熱的關鍵,盡管大家都在明嘲暗諷“公民打破了頭爭當公仆”的“壯觀”,盡管各級政府一再在打 “精兵簡政”的戰役,但從中央到地方的“公仆”隊伍依然只見“臃腫”不見“瘦身”,各級政府依然會每年大量招考公務員——不但招考制度不會改變,連招人的數量也是有增無減。同時,由于近些年的“公考”改革多半是停留在對舊框子“縫洗拆補”這個層面上,恐怕還會有更多人“考完國家考北京,考完北京考地方,各地轉戰甚至奮戰多年直到考上為止”的“考碗”現象繼續反復上演!
誠然,熱衷報考公務員固然是一個好現象,報考的人多了更有利于國家在官員選拔上好中選優,為國家儲備一大批的精英人才。但是公務員大熱真的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嗎?在報考公務員的“大軍”中,到底有多少是準備甘當人民公仆的?想來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公務員們的“陽光工資”、“福利待遇”和“錦繡前程”。另外,報考公務員的人多了,那些選擇自主創業和基層就業的大學生是否就少了了呢?高素質人才都集中于政府部門,是否會使原本應在專業性更強的崗位上發揮熱量的人才大大浪費呢?實際上,很多人看重公務員就是因為工資高、福利好而且穩定。但這種觀念的背后會必然導致“惰性”升級,不思進取,工作上難有創新等等的危機和隱患存在呢?
無論從事哪個職業,“能者上,庸者下”的自然規律都應該貫徹到底。公務員、打工者、外企職員雖然在工作內容上有區別,但職業基本特性都是平等的。如果公務員沒有憂患意識,沒有壓力,怎么能重視“人民公仆”這一榮譽?因此,面對公務員考試“酷熱”的現象,各地政府應盡量創造更多的其他的“飯碗”,特別是在企業過冬、崗位縮水的今天,進一步降低創業的門檻;同時也必須引入公務員淘汰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只“進”不“出”的局面,為畸形的公務員考試降溫。同時要改善企業、科研機構待遇和保障措施,培養工作成就感,解決青年就業的后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