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記者 董宏偉) 網箱遠離市區、豬雞進山入林、畜舍糞污沼氣化處理……隨著規模養殖場節能減排工作推進,我市水產畜牧業發展模式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由“清潔”向“生態”升級。
????目前,梧州城區飲用水水源保護范圍的25000多平方米網箱正逐漸縮小,不久將全部消失。近日,農業部公布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名單,梧州市萬圣和、人和仁興淡水魚網箱養殖專業合作社榜上有名,全市已有六家水產養殖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到達健康養殖標準,有的還通過發展休閑漁業延伸了產業鏈。
????豬雞放養山林,尋覓“天然飼料”,不但豬肥雞壯,還減少蟲害、增加有機肥料,林木生長旺盛,林下養殖和林業經濟互利共生、實現一地雙收,已形成蒙山縣黑土豬、藤縣八角雞等特色林下養殖品牌。據統計,2014年全市林下經濟產值60多億元,其中林下養殖貢獻突出,同比增長幅度較大。
????海和、通達、新利等種豬、生豬養殖企業,通過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分離雨水、污水、糞便和過濾空氣等實現“清潔養殖”。同時,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池,將畜禽糞便加工成為有機肥用于果樹種植,實現“零排污”。在蒼梧縣沙頭鎮,通達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生豬養殖場每年產生約4000立方米糞便,將糞便處理成有機肥后,全部由山下1000多畝荔枝和200多畝砂糖橘消化利用。
????通過出臺養殖業節能減排工作方案,加強對企業監督和檢查,2014年至今全市共有33家養殖場通過環保部門驗收。新常態下,我市水產畜牧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