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萬秀區西江二路與阜民路交叉口的“初記小廚”是一家主營粵菜的餐館,名字雖然平庸,一如“李記”、“陳記”、“王記”一般。 但只因為有個“初”字,又顯得比其他的什么“記”多一些優雅與浪漫。 因為,納蘭性德有一句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 所以,“初記”的老板初伯喜歡用做菜的方式,跟第一次見面的食客說:“初次見面,請記得我。” 
“初記小廚”餐館里的墻上掛著初伯舊時的照片。 初伯是廣東順德人,他十來歲就在大東酒家做學徒,到現在,他從事餐飲行業已超過了40年。“我現在六十多歲啦,做菜絕對是為了興趣。我在大東酒家做了六七年學徒,1986年,我離開大東酒家,去了很多城市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一說起往事,初伯就滔滔不絕。 
一看初伯的朋友圈簽名,就知道他對美食充滿了熱情~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你這輩子該走什么路,老天似乎都給你設計好了,你走歪一點,老天爺都會幫你糾正過來。 其實初伯年輕時也做過很多職業,但都做得不太順利,后來他實在沒辦法,重新做回餐飲業。在2006年,他開了“初記小廚”,就一路順風順水做到了現在。 這次在“初記”試吃,吃貨們吃得太盡興了,評論有點長,請大家耐心看哦~ 花膠雞湯

吃貨“木馬妹”: 開吃之前先喝一碗花膠雞湯,在倒春寒的時節,一口湯喝下去感覺暖暖的。這道湯口感順滑,味鮮而不油膩,與其他味道較濃的菜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剛好中和了口感。雖說雞肉煮了湯,但肉質依然有彈性且滑,估計這與雞的品種和火候掌握有關吧。 吃貨“奧兔哥”: 花膠雞湯汁清甜,飲后甘香,唇有膠粘。雞肉肉質緊致,真的是一只靚雞。 吃貨“雨燕”: 這一碗花膠雞湯意外的清甜,很好地保留了雞肉的鮮味,同時花膠也令湯的味道更有層次。 初記蔥油魚

吃貨“雨燕”:別家的蔥油魚是炸魚配甜汁,而他家的蔥油魚配的是醬油,明明是一條炸魚,其中卻透有清蒸魚的口感,十分特別,也是清盤很快的一道菜。 吃貨“櫻桃”: 蔥油魚皮脆肉嫩,最喜歡蔥油魚的咸汁,不會有很多芡。 吃貨“暗天使”:我不太吃得慣這條蔥油魚,魚皮炸得酥脆,但因為醬汁是醬油,加上口感跟蒸魚差不多,讓我有種吃蒸魚的感覺,分不清自己是在吃蔥油魚還是在吃蒸魚,讓我有點味覺錯亂。 吃貨“排骨娘娘”:初記的菜品味道比較清淡,不會重油重鹽,適合口味清淡的小伙伴。這里的蔥油魚獨樹一幟,用的不是白汁而是醬油,有種“一魚兩吃”的感覺,既像在吃炸魚,又像在吃蒸魚。這種做法,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會感覺很違和,而我就非常喜歡。 初伯有話講:大家有所不知,我這里的蔥油魚就是以前大東酒家最傳統的蔥油魚,現在市面上的白汁蔥油魚其實是在這個基礎上改良的。傳統的蔥油魚就是要炸魚吃出蒸魚的口感,第一層的魚皮很酥脆,但吃到里面的魚肉會有蒸魚的鮮甜味道。 蝦仁肉球(獅子球)

吃貨“排骨娘娘”:個人一直對“獅子頭”這道名菜不太感冒,雖然肉多,但是沒有彈牙的感覺,吃飯時會避開這道菜,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飯店能讓我對“獅子頭”改觀。而這家店的“獅子頭”味道偏咸,當然這不一定是廚師的問題,我本來就不喜歡吃“ 獅子頭”的。 吃貨“奧兔哥”: 肉丸彈牙,松仁香,但略偏咸。 吃貨“玩泥巴”: 肉粒加松仁口感好,就是咸了點。 金勾炒豆角

吃貨“櫻桃”:豆角夠脆,與燒肉條相配增加了味道,但我更“鐘意”里面的蝦仁。 吃貨“指尖”:金勾豆角,把蝦仁這種食材搭配進豆角,很有特色,特別是蝦仁居然那么大一只,老板真是很舍得用好料啊,做的是良心生意! 初伯有話講:做菜最重要是食材,我選取的山東蝦米是比較好的蝦米,所以做出來的味道也會特別鮮。 吃貨“京都骨叔叔”: 試吃的菜品整體來說,味道是可以的,但沒有令人特別驚艷。倒是這間店的環境走懷舊簡單風,菜品又是老梧州的家常菜,有些菜在其他新式菜館已經吃不到了,所以在里面用餐就像時光倒流,有種體驗父輩年輕時潮流生活方式的感覺。 
地址:萬秀區西江二路與阜民路交叉口(原白云酒店對面) 文字:刺猬姐 圖片:美食江湖試吃團員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