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記者 祝琳 通訊員 王超然 初秋時節,沿東安江溯江而上,一灣碧綠貫穿蒼梧縣木雙鎮鎮區,兩岸青山綿延、村落掩映,砂糖橘、蔬菜等農作物長勢喜人,一幅山清水秀生態美的田園秋色圖盡收眼底。從山貝渡口隔江眺望,三面環水的西中村山貝自然村背靠青山,碧綠的東安江如玉帶般環繞村莊,隆起的山丘與寬廣的田野自然結合,形如一只肥大的貝殼,山貝村因此而得名。 乘船橫渡東安江,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山貝自然村口的“干”字雕塑造型,雕塑基座“擼起袖子加油干”七個大字,凝聚了山貝村“實干興村”的精神內核,也詮釋著山貝人艱苦創業、矢志不渝、不懈奮斗的行動真諦。“干就有,不干就沒有”的實干精神,已成為山貝村乃至木雙鎮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 
乘船橫渡東安江,從山貝村村頭渡口上岸就是“干”字文化小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干”字雕塑造型,雕塑基座“擼起袖子加油干”七個大字,詮釋著山貝人艱苦創業、矢志不渝、不懈奮斗的行動真諦。 記者 何鎏 攝 一天比一天漂亮 山貝自然村約有300年歷史,現有村民400多人,村里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勤勞的山貝人通過世代努力、接續奮斗,不斷賦予“干”字新的時代內涵。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西中村西中水電站(原共青水電站)建設期間,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等領導同志曾親臨水電站建設現場,對建設者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不畏艱苦、勇斗困難、勤懇實干、樂于奉獻的崇高精神給予高度贊揚。“干”字精神的歷史脈絡從此根植西中村山貝村,一代接一代地傳承和延續。 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山貝人進一步提煉升華實干精神的內涵,通過苦干、實干、巧干,致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2017年,在鎮、村兩級黨組織的指導引領下,山貝村成立鄉村建設理事會,由黨員帶頭、發動群眾共同開展村基礎設施建設,干群合力擼起袖子加油干。當地通過整合庫區移民、一事一議、生態鄉村建設等資源及群眾籌資形式,籌集資金七十多萬元,共硬化道路2994米,安裝太陽能電燈40盞,并建成小廣場、升旗臺、綜合宣傳欄、荷花塘、垃圾分類處理站等一批基礎設施。由過去沒有一寸水泥路,到現在水泥路通達全村各戶,山貝村實現了華麗嬗變。 “‘干’字把村民團結起來,村民們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只要是鎮里、村里的事,大家都很踴躍參加。”西中村村委會主任倪錦敏表示。 如今,行走在山貝村,“干”字文化廣場四周鳥語花香,休閑觀光便道、觀景臺加快建設,農戶房前屋后經過改造增種了觀賞花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里變化很大,白天視野開闊,晚上燈火通明,一天比一天漂亮了!”山貝村70多歲的老黨員容惠新有感而發。 把群眾最期盼的事辦好辦實 8月21日,記者見到木雙鎮黨委書記梁天生時,他正在梳理分析前一天晚上進村入戶收集到的群眾有關鄉村振興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群眾對黨委、政府工作有很多好的意見建議,多走訪調研,聽聽群眾意見,對我們做好工作有很大幫助。”梁天生說。 以前,木雙鎮鎮區沒有一座跨江橋梁,東安江兩岸的老百姓往來只能依靠幾只小型渡船,出行極為不便,建設東安江跨江橋梁是當時全鎮群眾最迫切的民生需求。經過多方努力,木雙鎮爭取到項目資金280多萬元,并發動群眾募捐40多萬元,于2017年10月開工建設跨江橋梁。今年上半年,位于木雙鎮西中村東古組的便民橋項目正式建成通車,東安江木雙鎮河段無橋的歷史徹底結束,兩岸村民出行、物資往來架起了便捷通道。 “黨員干部要實干擔當,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想方設法解決群眾需求,把群眾最期盼的事辦好辦實。同時,發揮群眾主體意識,放手發動群眾參與到鎮、村各項工作,把人的力量發揮出來,讓大家想干事、干成事。”梁天生直言。 今年,木雙鎮謀劃通過盤活、利用友誼村撂荒耕地,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當地以各村村民合作社為土地流轉主體,將撂荒閑置的耕地流轉過來,建立木雙鎮撂荒耕地流轉復耕示范基地、木雙鎮壯大村集體經濟示范基地、木雙鎮農業產業發展示范基地等,由友誼村村民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目前,友誼村車田垌已初步建立起15畝示范性蔬菜種植基地,率先種植茄子、菜心等投入小、見效快、市場需求量大的常規蔬菜,下半年有望產值達到15萬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