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梧州北山(中山公園)上的中山紀念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查閱關于梧州市中山紀念堂建設的史料發現,在一份1925年4月27日出版的《廣州民國日報》上,我們看到一篇新聞報道《梧州各界籌建中山紀念堂》,其真實呈現了李濟深先生組織籌建梧州市中山紀念堂的歷史。
坐落在梧州市中山公園里的中山紀念堂,建成于1930年10月,它比1931年10月落成的廣州中山紀念堂,早建成一年多,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2006年,梧州市中山紀念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梧州中山紀念堂作為我國第一座中山紀念堂,它的美譽早已廣為人知,但是梧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者卻眾說紛紜。根據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梧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者有兩位,分別為當時的梧州工程處處長何晏清和江蘇籍上海設計師楊錫镠。
1931年,符拔雄學成歸國,得到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陳銘樞的賞識,受委托籌辦廣東美術學院,但陳銘樞三個月后便下臺了,符拔雄只好到廣東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廣東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和廣州市立一中任美術老師。
走進梧州市中山紀念堂,你會看到,大廳的兩邊墻壁鑲嵌著用魏體書寫的碑文,碑文記述了民國十四年、民國十六年北伐戰爭取得的戰績和龍潭戰役史略。兩塊碑文的文字簡潔流暢,書寫工整,魏風猶存,作者的文字和書法功力可見一斑。這兩塊北伐碑文的撰寫者,就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廣西民革創始人之一陳良佐先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梧州社會各界代表開會,決定籌建中山紀念堂。1926年1月29日,梧州市中山紀念堂在北山公園舉行奠基儀式。
2013年9月18日,時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來到梧州。林上元畢業于黃埔軍校18期,歷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
梧州市中山紀念堂是由李濟深先生建議籌建的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在梧州市中山紀念堂開展的活動曾得到過幾位國家領導人的關懷,特別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屆和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更是三次到梧州出席活動,對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的偉大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1937年12月3日,在梧州市中山紀念堂,一名氣宇軒昂的男子在演講:“我在精神上與諸位青年朋友一致,并且,與在座的一部分同學常常通信,可以說是老朋友了……”這位青年才俊叫鄒韜奮,中國新聞界的先驅。
梧州市中山紀念堂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與羅馬圓頂式相結合建筑設計,氣勢壯觀宏偉。素白色的外墻與四季常綠的古樹相映襯,寓意中山精神萬古長青。紀念堂背后的北苑則是清新雅致的“后花園”,水榭樓臺,曲徑通幽,太湖石假山,頗有嶺南庭院韻味。
梧州市中山紀念堂是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筑,這里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很多仁人志士、知識分子發表演說的重要場所。中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胡適先生也曾于1935年親臨梧州市中山紀念堂發表演說。
1936年、1937年李濟深在梧州期間,是他人生中政治生涯的最低谷。此時,在共產黨員云廣英、宣俠父、楊德華、張云逸等同志幫助下,中共特使給李濟深送來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問候,傳達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后全國形勢和中共中央對當前抗日救國,促蔣抗日的各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等,使李濟深明確了方向,由此轉變了他的思想觀念。
父親一貫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早在1933年福建事變時,他就和中國共產黨建立了聯系,簽訂了《抗日反蔣的初步協定》。1935年7月,中共黨員宣俠父、張威等同志與父親取得聯系,后來,他們都成為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發起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的骨干。
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創建于1935年7月25日,由李濟深與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原十九路軍將領在香港建立。李濟深任主席兼組織部長,積極宣傳抗戰。
李濟深好文善書,師從國學家肖隱美研習國學,是伍觀淇、梁漱溟等組織的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講學會最忠實的聽講者。李濟深對文化人士十分尊重,對珍貴文物十分愛護,革命戰爭時期,他曾盡己所能保護了一批文化界愛國民主人士和珍貴文物。
李濟深先生在少年時期就立下了“但令身許國,何必列王侯”的壯志和抱負。他一生的詩詞作品中,抗戰詩篇約占三分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將軍以詩言志,也表達了他的抗戰文化思想。
梧州市博物館收藏的馮玉祥隸書條屏為紙本,縱150厘米,橫41厘米,隸書,三條屏,原應該為四條屏,現缺第三屏。所書內容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故居前的李濟深塑像一身戎裝,英姿勃發,左手握劍,浩氣沖天,目光炯炯,威風凜凜。他的銅像矗立在入口廣場中央,像高4米,基座高2米。基座雕刻有李濟深青年時期寫的五言詩:“馬叟知天命,謂吾貴可求,但令身許國,何必列王侯?”詩雖短,卻充滿豪情與霸氣,足以表達李濟深以身許國的理想與抱負。
李濟深先生是我的家鄉蒼梧縣大坡鎮(現龍圩區大坡鎮)人,更是我祖父的表伯。每逢春節、中秋節我們家族相聚圍桌而食,祖父都會提起李濟深贈予他土地,使得他能夠落戶于梧州的故事,并囑咐我們要感恩李濟深。
1935年,時任省立梧州醫院院長易敦吾,在《衛生半月刊紀事》發表的文章《廣西省立梧州醫院之沿革》,詳細講述了當年李濟深(李任潮)推動成立梧州市立醫院的經過。
李濟深、陳良佐分別擔任過國民黨重要職務。陳良佐一直追隨李濟深共同走過了不同的時代。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熱愛民革組織,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關心祖國和平統一事業。
?先父陳良佐是個愛國民主人士,思想傾向進步,擁護共產黨,同情勞苦大眾,贊成國共合作,擁護祖國統一,賞識進步青年人的開明民主措施,支持和掩護他們進行工作心照而不宣。
陳良佐在1944年10月(正值桂林保衛戰期間)任國民黨廣西省政府委員、代省主席、民政廳廳長;1945年6月任廣西省政府委員、民政廳廳長;1947年3月,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干訓團教育長等職。在李濟深先生的引導下,陳良佐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和平解放廣西岀力。
陳良佐先后參加辛亥革命、討袁運動、護法戰爭和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梧州區民團指揮官、潯州區民團指揮官、桂林區民團指揮官,旋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代省主席,后任廣西民政廳廳長、代省主席,堅決主張“國共聯合抗日”,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多有貢獻。
中共蒼梧縣委根據中共廣西省工委的指示,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派出中共黨員組織進步學生,進入梧州區民團指揮部政治部政工隊及廣西學生軍、廣西地方建設干部學校潯梧玉訓練班、三青團廣西支團部蒼梧分團部,充當骨干或擔任要職,積極開展黨的活動,加強和發展黨的組織,培養積極分子,發展中共黨員。
陳良佐在1949年四至五月間持有黃紹竑的親筆信從香港專程來南寧,準備說服李任仁等用和平方式解放廣西的問題。在香港與黃紹竑告別時,由于不小心下樓梯時摔倒,陳良佐把腳摔傷了,因此,走起路時很不方便。從南寧返梧州時,陳良佐被專員馮璜拘留。
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國共合作抗日的歷史背景下,梧州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極為活躍,梧州一度成為廣西抗日救亡運動最為活躍的城市。《戰報》是中共蒼梧縣委于1937年7月底開始籌辦的,旨在宣傳中共抗日民族戰線方針政策,傳播全國各地抗戰新聞,營造全民族抗戰的社會氛圍,呼吁大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在位于桂林市三多路32號的一棟四層的樓房,一層大廳的櫥窗內掛著一幅標題為“建家記”的海報,介紹了陳良佐捐贈庭院給民革桂林市委員會辦公之用的始末,及其故居經歷了友誼學校到現在的桂林民革“黨員之家”的全過程,這是一個關于陳良佐和廣西民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