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 (記者 萬立平 通訊員 譚秀蓮) “古時候,有一個小伙子父母都去世了,孤苦伶仃,家里只有一頭老牛與他做伴,大家都叫他牛郎……”《牛郎織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如果用梧州白話說這個故事,會是怎樣的呢?11月25日至28日,經過重重遴選和多次培訓的梧州市區漢語方言發音人代表進行錄音工作。在現場,這些“老梧州”不僅展示了地道的梧州方言,還講述了梧州方言背后的獨特性和趣味性。他們感慨,如果不好好記錄下來,鄉音老詞也許就會消失了。
????通過4天的錄制,這些最具代表性的梧州漢語方言和地方普通話的有聲數據,都將通過錄音、錄像方式被保留下來,成為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廣西庫中的一部分。
????“老梧州”方言更有代表性
????方言,代表著地域文化,蘊藏著濃厚的地域特色。在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梧州市市區白話調查的錄制現場,自小生長在梧州河東的梁煥珍,就能講很多“古”。被選為梧州老年女性發音人的梁煥珍講的“古”,就是她的個人經歷以及這些經歷中包含的梧州文化。
????“以前我們從河東過河西需要過浮橋,這些浮橋用船和木板搭建而成,每隔幾個小時大船經過時就要把木板豎起來擋住行人,等船渡過,再將木板搭起來,行人才能走過。”這段后人不一定了解的歷史,梁煥珍用梧州白話娓娓道來。
????“會說地道梧州白話的‘老梧州’,更能接近那段歷史。”上世紀40年代出生,被選為老年男性發音人的陳冠中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梧州很多習俗也逐漸沒有了。如今要想用普通話講述地方的歷史,很多名稱、說法、稱呼,竟找不到對應的字詞。語言沒有了,文化也就會隨之消失。
????為使這些童謠得以保存,陳冠中在自選話題中特地選取了童謠作為錄音重點,從8月份開始,他通過自己的記憶及詢問上一輩的老人,共收集到十幾首本地經典童謠。“這些童謠只有用白話念出來才能表達出其中意味,也能讓后人了解梧州以前的風貌,希望它們得以保存下來。”
????梧州“地普”也很可愛
????隨著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活動的深入開展,頗具地方色彩的語言形態也很受關注,那就是“地方普通話”。“老梧州”說起普通話來,常常帶有濃厚的方音,而這些帶著鄉音的普通話,同樣也是這次有聲數據庫建設所要采集的語音。
????錄音現場,共有兩名“地方普通話”的發音人。“你盡可能用白話腔來念,就要‘不入級’的!”雖然現場組織錄音的專家提醒,但是發音人還是因為普通話“過于標準”而需要重錄。
????“語言或多或少都承載著地方文化,梧州‘地普’就是要展示出梧州市民講普通話的特色。”負責此次梧州白話發音人錄制的劉玉榮教授說。如今方言在不斷發生變化,并被普通話同化,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互聯網的普及,代表各地域特色的方言區域正在被打破。“我們能從一些‘地普’中了解這個城市居民的變化,有它的可愛之處,因此將原汁原味的‘地普’加以保存也是很有必要的。”
????據介紹,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廣西庫梧州市項目建設工作,于今年5月13日正式啟動,梧州市的萬秀區、藤縣、蒙山縣被自治區語委確定為2013年的調查點,岑溪市被確定為2014年的調查點,龍圩區被確定為2015年的調查點。
????而方言發音人征招條件包括,必須在當地出生和成長,家庭語言環境單純(父母、配偶均是當地人),未在外地長住,能說地道的當地方言,思維清晰、聲音洪亮。老年發音人要具有小學或中學文化程度,且與青年發音人的年齡間隔不小于25歲。 |